更细致地研究T1与T2时间
|Last edited: 2024-3-13
先前的笔记中,使用这个图片来理解共振时整体磁场的变化:
notion image
但是这个是不严谨的,不严谨之处:
  1. 动态过程中的总矢量模值M非恒定
  1. 弛豫/恢复过程中,横向恢复到0之后纵向才慢慢完全恢复
这也就决定了T1值要大于T2值
 
来源于知乎的另一个gif:
notion image
参考:
 
But why?
 
notion image
个人理解:
在xy平面的总磁场,由于存在各个方向的原子,因此在平面上的向量会相互抵消,因此减小速度更快,而且会更快达到0(完全恢复),但是z轴需要宏观上缓慢恢复,因此对于同一物质,T1时间大于T2
(这是一种感觉,并不是严谨的推导)
 
影响T2弛豫长短的因素:
  1. 内部因素
分子运动:分子运动越慢,T2越小;例如冰和固体;
分子尺寸:分子尺寸越大,T2越小;例如食品中淀粉等大分子的弛豫时间比水和油脂短得多。
分子结合状态:结合越紧密,T2越小;食品中水的多层结构理论
  1. 外部因素
磁场不均匀: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因素,磁场不均匀会加速散相过程(使得H质子之间的差异更大),从而测得的T2比实际的T2衰减的快的多的多。
 
MRI在非医学领域的应用,需要根据T1弛豫时间的性质来推导:
 
notion image
当t=时,=0.63,因此将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最大值63%时所需要的时间为纵向弛豫时间。那到底需要多长时间,质子才能弛豫完全呢?
大家还记得纽迈核磁软件中,TR重复等待时间的设置原则吗?应该让TR>5T1,这样设置的TR才是合适的,能保证每次弛豫都衰减完全。5T1是怎么来的呢?当t=5T1时,MZ约为0.99M0,基本忽略T1弛豫对T2分析的影响了。(认为此时已经基本衰减完全)。